2018年,是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综合利用所(以下简称“成都综合所”)紧紧围绕新时代地质调查工作职责定位的总基调,确定了该所2018年度地质调查工作业务的基本定位——“以稀土为核心、三稀资源为重点,兼顾其他矿产资源,长期开展地质矿产调查、矿产综合利用、矿山生态修复、技术经济评价和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开发。”以实际行动全力支撑和服务国家战略需求,重要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取得新进展,地调科研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新型地质调查局提供了支撑与服务。
耕耘有收获,劳动结硕果。2018年,成都综合所积极发挥技术优势,在地质矿产与环境地质调查、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科学技术研究、精准扶贫、信息化建设以及科学技术普及等多个领域均取得不俗成绩。主要成果包括:
在川西稀有金属矿集区综合地质调查中,圈定找矿线索25处,新发现锂、铷矿产地5处,其中超大型1处、大型1处、中型2处,圈定找矿靶区23处;完成可尔因、甲基卡、九龙三大矿集区锂矿资源经济评价和等级划分,建立了稀有金属矿资源综合地质调查与评价方法体系。
贵州毕节-六盘水地区能源资源基地综合地质调查取得重大进展,在毕节市威宁县哲觉镇一带新发现1处超大型和1处大型新类型沉积型稀土矿床,原矿中稀土氧化物品位最高可达1.6%,初步预估资源量达90万吨以上,综合回收率达90%。同时,该所还向毕节市人民政府移交了《贵州省毕节-六盘水能源资源基地威宁-赫章地区勘查开发布局建议书(2018)及图册》。
战略性新兴矿产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取得新突破。在贵州乌蒙山稀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中,成都综合所首创的绿色高效预处理-选择性浸出冶金新工艺的稀土浸出率可达85%以上,铝、铁、钛和硅等主要杂质浸出率均小于5%。该工艺流程短、选择性强、绿色高效,对助推黔西北毕节-六盘水建设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支撑基地具有重要意义。
川西可尔因地区“三稀”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取得突破,以川西锂多金属矿为对象,形成了锂多金属矿“无尾化”开发利用技术,可实现锂、铌、钽、长石、云母、石英的综合回收利用。目前,这项技术正在进行工业试验,有望形成国内领先的锂辉石绿色选厂示范,为川西锂资源开发基地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
稀土资源绿色高效利用系列技术得到外方认可,具备国际领先水平。据了解,该所针对美国芒廷帕斯稀土矿和格陵兰科瓦内湾稀土矿的主要特点,开发了高效浮选药剂和常温浮选技术,并在芒廷帕斯稀土矿开展了工业试验,使我国稀土综合利用再次走出国门。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取得阶段性成果。通过实施“攀西地区矿山地质环境调查”项目,进一步落实了中国地质调查局与攀枝花市的战略合作,查明了攀西地区目标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资源开发对矿区地质环境的影响规律、形成机理及演化过程,初步形成了矿产资源集中开采区地质环境调查评价方法,编制了尾矿资源化综合利用调查与评价方法指南,建立了攀枝花钒钛磁铁矿资源利用基础信息数据库,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开展了“青海大场金矿矿集区资源保障程度调查”项目,并已形成示范研究成果。该项目查明了青海大场金矿矿集区主要地质环境问题,分析了绿色勘查、绿色开发的可行性,构建了矿集区技术经济与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评价的思路,并在大场金矿矿集区进行了技术、环境应用示范。
此外,该所还在学术研究、科技发明、专著出版、科普宣传等多个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2018年,该所共发表学术论文47篇,其中SCI收录6篇;获得发明专利15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1项,国家发明专利14项;受理国家发明专利6项;获得软件著作权2项;出版2017年度科技年鉴一套;在“保护地球 精彩地质”科普大赛中,科普作品获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典型氟碳铈稀土矿清洁利用新技术研究及示范”获得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