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团队

核心技术团队

复杂难选铁矿资源利用技术研究团队为原国土资源部第一批科技创新团队,团队拥有正高级职称3人,副高级职称5人,研究团队核心人员专业、学历和年龄层次齐全,技术力量雄厚,均长期在科研一线工作,具有良好的团结协作、刻苦钻研、勇挑重担的精神。团队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件,获批国家重大专项子课题1项。
团队长期从事复杂难选冶矿产资源的利用技术研究工作,针对宁乡式鲕状赤铁矿利用技术,开发出了系列的浮磷浮硅新药剂和成套的选别工艺技术,成果获评中国地质调查局十大进展;针对含菱铁矿型复杂难选铁矿及铁矿尾矿,开发了“预富集-悬浮焙烧-保磁冷却”成套技术和装备,成果在酒钢集团得到应用;针对风化氧化型钒钛磁铁矿,开发了“悬浮焙烧-铁钛分离”新技术和装备,为澳大利亚Barrambie钒钛磁铁矿、莫桑比克海滨砂矿的综合利用提供了技术服务。
基于团队研究成果,酒钢集团建成了一条165万元/年的悬浮焙烧生产线,于2020年底实现了达产达标,研究成果被孙传尧院士为首的专家团队评价为国际领先水平;研究成果的成功示范应用,为保障国家铁矿资源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撑。

 

稀土资源绿色高效利用技术研发团队由部杰出青年科技人才熊文良领衔,团队拥有正高级职称4人,副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3人,其中1人为李四光学者,1人为部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另有在读硕士2人。
团队聚焦稀土资源综合利用,支撑服务资源基地开发规划布局和绿色矿业发展,致力于稀土及共伴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自主开发了“浮团聚-磁选技术”“复杂磷-稀土共生资源选冶协同利用技术”“稀土-萤石协同利用技术”“菱黑稀土矿常温浮选技术”等国际领先的技术,自主研发了RF系列稀土常温浮选药剂和碱土金属盐高效抑制剂等,形成了一系列标志性关键技术并推广应用,有效提高了稀土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为稀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相关技术成果在国内外已形成重要的影响力,多项成果在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南非、格陵兰及坦桑尼亚等国家和地区应用。近五年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稀土行业二等奖1项,稀土学会二等奖1项,整体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 14 项,海外专利 2 项。
新工艺、新技术、新药剂在国内稀土矿得到了有效推广和应用,通过在多家矿山企业的成功转化,盘活了岩矿型稀土资源量5000万吨以上,降低了吨精矿碳排放30%以上,每年可减少碳排放2万吨以上,减少向环境释放苯、氨氮类有害元素20%,有效推动了稀土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
 
钒钛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创新团队由部杰出青年科技人才杨耀辉领衔,研究团队拥有正高级职称3人,副高级职称5人,团队成员获得省部级奖励2项,2人获得省部级人才称号,发表论文50余篇,获得专利20余项。
在钒钛资源综合利用领域,团队创新开发出“选择性解离-强化分选”新工艺、微细粒钛铁矿高效回收新工艺和选钛绿色新药剂等成套技术成果,突破了钒钛分选过程中单位产品能耗高、精矿品位低、资源利用率低等共性关键技术难题,可释放近30亿吨的难选钒钛资源。在萤石战略资源综合利用领域,形成了“萤石源头控制-短流程浮选”新技术和重晶石绿色高效抑制剂,成功解决了我国攀西地区、武陵山区萤石共生矿利用过程中资源回收率低、难以获得高纯酸级萤石精粉、回水无法回用、环境污染大等共性问题。
钒钛资源综合利用新工艺及药剂在我国攀西地区、承德地区、安康地区、哈密地区的钒钛矿山得到了应用,多家企业新建微细粒钛铁矿回收生产线,资源利用率提高了5-8个百分点;萤石研究成果应用于攀西地区、贵州省务川地区矿山企业,有力支撑了贵州地区脱贫攻坚工作。
 
锂多金属矿绿色高效利用技术创新团队由部杰出青年科技人才李成秀领衔,研究团队拥有正高级职称3人,副高级职称5人,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英才1人,中国地质调查局优秀人才1人,四川省金属学会冶金杰出青年1人。
该团队聚焦大型锂资源基地建设工作部署,支撑服务资源基地开发规划布局和绿色矿业发展,坚持高海拔、生态脆弱等特殊环境下伟晶岩型锂多金属矿综合利用技术创新,自主研发了伟晶岩型锂多金属矿“全泥强化低温浮选技术”“废水快速无害化处理及循环利用技术”及“低温浮选药剂”等成套标志性工程化技术及产品,并实现有效转化与服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件,获批国家重大专项1项。
新工艺、技术及浮选药剂的协同创新及应用,支撑川西40.5万吨/年的选矿厂建设投产,综合利用技术指标提高了4-6%,成果成功试点示范,扎实支撑了川西国家大型锂资源核心保障区的建设,推进了“三区三州”地质调查支撑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推动了我国锂矿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磷资源低碳利用技术团队由成都综合利用所三稀矿产开发利用室副主任邓杰牵头,研究团队拥有正高级职称2人,副高级职称5人,四川省金属学会冶金杰出青年3人。
团队掌握了我国及全球磷矿及磷化工产业发展数据,围绕磷资源绿色低碳发展、综合利用和产业系统协同开展研究,形成了以XRT-低酸度反浮选和磷尾矿规模化消纳为核心的磷矿石绿色开发技术体系,可实现磷矿石的高值化、无尾化、低碳利用,在磷产业开发利用前端环节积累了丰富理论及实践经验。牵头申请全球环境基金《中国磷化工节能与绿色低碳提升》项目,为自然资源部首次获批该类项目,为提升自然资源部全球影响力做出重要贡献。团队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件。
新工艺、技术的协同创新及应用,将四川地区磷矿石经济入选品位由24%降低至20%,相当于增加磷矿石资源量3亿吨,为我国磷资源安全和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项目团队提出的磷资源利用产业低碳发展路径为我国矿业领域低碳发展提供了借鉴。
 
铜镍矿绿色综合利用技术创新团队由工学博士、中南大学和西南科技大学校外兼职导师赵开乐领衔,是成都综合所2020年度优秀团队,团队目前拥有正高级职称3人,副高级职称4人,4人拥有博士学位。
该团队针对西部大型铜镍资源基地绿色可持续发展工作部署,聚焦生产现场“卡脖子”技术难题,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先后开发出低品位铜镍矿“选择性磨矿-混合浮选-尼尔森重选”“阶磨阶选-铜镍浮选分离”等综合利用新工艺及配套新药剂,建立了全泥浮选降镁、铜镍分离及伴生稀有金属高效回收新技术原型和基础理论体系,大幅提高铜镍资源利用率,技术先进,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显著。系列研究成果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9项,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4篇,培养中南大学校外兼职硕士生导师1名和选矿博士研究生2名。
创新的富镁型贫镍矿提铜镍降镁短流程工艺及配套新药剂,铜、镍选矿回收率均可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伴生钴回收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为我国最大的金川铜镍资源基地增储和延长矿山服务年限提供坚实技术支撑,年经济效益可增加5000万元,并已推广应用于四川丹巴、攀枝花以及新疆哈密等铜镍矿山,全面支撑了全国骨干铜镍矿山企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创新团队由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罗勇与成都综合利用所矿山生态调查修复室副主任程蓉共同领衔,研究团队拥有正高级职称6人,副高级职称9人,涵盖地质环境、植物、生态、生物、冶金、矿物加工等多种学科,形成了交叉融合创新的良好环境。
该团队面向资源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技术需求,开展综合利用技术与生态环境技术融合创新,形成了针对矿山污染源头的原位导流防渗阻隔技术;针对矿山生态复绿的无客土-植被恢复技术;针对污染地下水的原位矩阵控制生物净化技术;针对农田的生物络合复合修复技术;针对场地的(农业废弃物)强化植物萃取技术。拥有纯种菌种8株,混合菌种2株,生物修复菌剂2种,获国家发明专利18项。
新工艺、技术的协同创新,支撑了“源头防控-清洁利用-精准管控”的全技术体系构建,引领了行业技术进步,精心服务了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全力支撑了战略性矿产资源绿色开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