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中心人员结构

      创新中心已形成一支基础研究能力强、成果转化效率高的专业化管理和技术团队,创新中心总人数99人,其中固定人员80人,客座流动人员19人。固定人员中正高级职称22人,副高级职称31人,中级职称22人,初级及以下5人,研究队伍整体水平较高,副高级以上职称占比达到66.25%;研究人员学历组成以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为主,占比达到66.25%,博士研究生20人,硕士研究生33人,大学本科22人,专科5人;研究队伍年龄结构合理,老中青结合,团队可持续发展,40岁以下年龄段37人,40-50岁年龄段18人,50岁以上25人;客座人员19人,分别来自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现有研究团队涵盖岩矿鉴定、矿物加工工程、冶金工程、环境工程、地质矿产等不同领域,是一只研究背景齐全、年龄职称结构合理,学术思想活跃、富于创新的队伍。

创新中心主任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颜世强担任,统筹创新中心各项事务,负责创新中心发展战略规划及创新资源统筹,开展战略性矿产宏观战略研究;副主任张俊辉、涂卫国,负责创新中心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负责创新中心运行管理,开展制度创新及模式探索。

创新中心已形成一支基础研究能力强、成果转化效率高的专业化管理和技术团队,创新中心总人数99人,其中固定人员80人,客座流动人员19人。固定人员中正高级职称22人,副高级职称31人,中级职称22人,初级及以下5人,研究队伍整体水平较高,副高级以上职称占比达到66.25%;研究人员学历组成以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为主,占比达到66.25%,博士研究生20人,硕士研究生33人,大学本科22人,专科5人;研究队伍年龄结构合理,老中青结合,团队可持续发展,40岁以下年龄段37人,40-50岁年龄段18人,50岁以上25人;客座人员19人,分别来自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现有研究团队涵盖岩矿鉴定、矿物加工工程、冶金工程、环境工程、地质矿产等不同领域,是一只研究背景齐全、年龄职称结构合理,学术思想活跃、富于创新的队伍。

创新中心主任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颜世强担任,统筹创新中心各项事务,负责创新中心发展战略规划及创新资源统筹,开展战略性矿产宏观战略研究;副主任张俊辉、涂卫国,负责创新中心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负责创新中心运行管理,开展制度创新及模式探索。

中心主任简介:

颜世强,男,1973年生,研究员,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吉林大学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博士学位,研究员。长期从事资源开发、科技成果转化、宏观战略研究,获省部级奖励12项,公开发表科研论文49篇,公开出版专著15部,在金矿、萤石综合利用领域申请发明专利3项。先后主持国家及省部级项目30多项,开展了稀土、钒钛、锂、磷等多项勘查开发和综合利用研究及科技成果转化;深入研究地质矿产发展战略方向,参与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和国务院找矿突破行动工作方案起草;近年主持了沉积型稀土、微细粒黄铁矿型及含砷浸染型金矿、高钙型萤石共生矿、伟晶岩型铍矿、微细粒钒钛磁铁矿等复杂难选矿的综合利用技术研发,推进了稀土资源开发利用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在国内外取得显著成效,引领全行业能力和水平提升。

中心副主任简介:

 

张俊辉,男,1978年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科学技术处处长。主要从事复杂难选冶矿产资源经济合理高效利用技术研究,研究领域涉及铜多金属共生矿、难选铁矿、钒钛磁铁矿及磷矿等,在浮选药剂、选矿工艺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先后承担、参与地质大调查项目、科技部院所开发基金项目及企业委托的各类市场项目20余项,先后多次到生产现场进行工业调试,很好的解决了生产经济利用技术问题,为企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相关成果获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授权发明专利2项。在国内重要学术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多篇,其中EI收录1篇。作为中心依托单位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管理部门负责人,能够在地质事业改革发展中全面领会部、局发展思路,有力推进了“十四五”业务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编写了战略性矿产找矿行动-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方案(2021-2035年)。 

 
涂卫国,男,1978年生,研究员,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科技处处长兼资源环境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四川省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领域的研究工作,研究领域涉及川西北高寒草地沙化治理、大熊猫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保育、流域水生态保护、矿山迹地生态修复等,在功能材料筛选、技术攻关、模式构建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主持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10余项,参与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及参与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其中SCI论文10余篇)、申报专利10余项,参与出版专著3部、制定地方标准1项,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积极拓展国际国内交流合作,与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外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同时兼职四川省植物学会应用植物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生态环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特聘教授、西南科技大学校外研究生导师等工作,为全省生态环保领域科技创新和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